[切换]
首页/武汉殡葬服务知识/

详细资料

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,重阳节由来已久!
2023-05-26 18:05:01

每年的9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。这一天被称为“重九节”,它象征着长寿、健康和幸福,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。

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。相传汉朝时期,一个名叫胡幽贞的老人得知自己将于9月9日去世。为了避免这个不吉利的预言成真,他决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,以求长寿平安。此后,人们为纪念他,也开始在这一天进行登高、避邪和祭祀祖先的活动,渐渐形成了重阳节。

重阳节有许多习俗和活动。最为普遍的习俗是登高远眺,在山上或楼顶上观赏秋景和远方。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“祭祖攀桂”活动,人们相信登高可以避邪祓煞,也可以象征着向祖先和神灵祈求福寿。此外,人们还会赏菊、戴菊花、饮菊花酒,以此纪念重阳节和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之情。还有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吃重阳糕、喝菊花茶等传统食品,以增添节日气氛。

重阳节不仅是一个欢乐的节日,也是一个体现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节日。在这个节日里,人们强调敬老尊贤、祭祖恭敬,也表达了对和谐家庭、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。

总的来说,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祥和、欢乐喜庆的节日。在这个节日里,人们不仅可以享受自然美景和传统美食,还可以表达对亲人和社会的感激之情。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,回归自然、回归传统的节日。

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:

第一种是源于《易经》中九之阳数相重。

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、祭祖的活动,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。

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,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。


1、源于易经

《易经》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。九为最大阳数,九月初九双九重叠,故曰重阳。古人观念,"双九"有寿命长久、健康长寿的寓意,因此九月初九便有了重阳求寿活动。

2、源于祭天活动

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,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的祭天祭祖活动。至西汉时期,便完整形成在重阳日插茱萸、喝菊花酒和求寿的习俗。

3、源于祭火仪式

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区祭祀大火的仪式,而祭祀的对象是家居的火神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祭火的习俗已逐渐消失。

重阳节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。“九”数在《易经》中为阳数,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;因日与月皆逢九,故又称为“重九”。九九归真,一元肇始,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传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。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。

源自天象崇拜,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唐代以后。据现存史料及考证,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、祭祖的活动;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,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。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,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。

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民俗观念中“九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2006年5月20日,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。

重阳节的习俗


1、插茱萸

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。茱萸香味浓郁,有驱虫去湿、去除风邪的作用,也有消积食、治寒热的功能,可以入药,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。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,人们有佩戴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,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,以求辟邪求吉,延年益寿。


2、登高

重阳节登高“辞青”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“踏青”相对应。人们爱在重阳登高;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对山岳的崇拜;其次是源于“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”的观念;还有就是登高远眺,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畅快感觉。


3、赏菊

菊花是中国的名花,是梅、兰、竹、菊,花中四君子之一。因菊花具有高洁、质朴的品格,才有东晋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名句。唐代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中也写到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

4、吃重阳糕

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当今的重阳糕,仍无固定品种,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。

上一条:春节祭祖你了解多少,该怎么祭拜祖先,武汉白事通为您解析!

下一条:冬至祭扫有哪些事宜

专业透明 · 迅捷耐心
18
累计公益年限
52
殡葬服务项目
11409
去年总服务量